爱体育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16 05:10:15

  爱体育本章讲述茶与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生活的密切联系。简介茶的分类、发展历史和茶圣陆羽的生平,同时介绍中西文化在审美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表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茶几近于道,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本节通过以大红袍为例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儒家文化体系中,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物的本身,而是去追求超越物的精神享受。反之,如果一个文化体系中,人们所追求的越是物质本身的价值,则说明这个文化体系还不成熟,还处于低级的“形而下”阶段。

  中国人热爱的是造化天成的物质经过人类的“二次”加工而形成“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可能在某个具体时间段的某个领域落后,但中国文化却始终是先进的。茶和中国文化是相通的。茶所具备特点,与中国文化是一致的,通过对茶的理解我们能够更直接更深入的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茶几近于道。我们合理的运用了道关于天时、地利、人和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结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我们茶的修习本身就是一个格物的过程,格物就是求理,即寻找封闭体系内的真理。理学的修习是在有限的信息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独立的思辨过程。理学的产生意味着中国文化经过一千余年“远取诸物”的求道过程,转变为“近取自身”的修身过程,从而完成了中国哲学“性即是理,心即是道”的转化。中国文化从由先秦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描述,经由魏晋将客观世界与人类客观的身体相对应,完全转变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知和改造。

  本节介绍茶的发展历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汉代,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都谈到茶。东汉华佗《食经》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兴茶”。唐陆羽著述《茶经》,被尊称为茶圣。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

  本节介绍茶圣陆羽与茶经。从陆羽的名字谈起,讲述陆羽与茶相伴的一生。从陆羽从龙盖寺寄居到流浪江湖讲起,到师从邹夫子修茶到著茶经,直到辞官不受,修茶习水了此一生结束。陆羽的一生既充满传奇色彩,又体现了茶圣的高尚品质。

  本章讲述茶之本味。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茶和茶文化的了解,一起走进了茶的世界,走近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道”。通过茶的流派、茶的分类、茶的制作工艺、茶的冲泡技法和茶的品鉴等内容将茶与文化密切结合。

  本节讲述从甘与苦开始的茶的三个层次。苦便是茶的第一个层次,是茶对自我本质的认知。只有苦并不会让人喜爱,让人喜爱的是由苦到甘的反差,“苦尽甘来”便是茶的第二个层次。苦尽甘来的是好茶,更是好人生。中国人对苦尽甘来的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了极致。第三个层次,经历磨难方成真知,茶有九难,即九种制茶的难处,也是说好的茶需要九种苦难的磨练才能够苦尽甘来。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茶分为三个流派:古典派、浪漫派和自然派。宋代的茶之理想与唐代不同,正如二者所代表的不同生命理念。唐代志在象征,而宋代力求真实。到了明清时代,由于历史变革,唐宋遗风已无迹可寻,人们开始像现代人一样用冲泡的方法饮茶了。

  本节讲述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青茶和黑茶)的特点。绿茶制作工艺的关键是通过高温“杀青”使酚氧化酶发生热变性失活保持茶叶的绿色。闷黄是黄茶的特殊制作工艺。白茶的制作核心工艺是不经过“杀青”的“萎凋”过程。青茶(乌龙茶)则在白茶萎凋过程中的“酶促氧化”的基础上,通过“做青”局部红变。红茶不需要杀青,而是需要通过“萎凋”和“揉捻”来实现充分氧化。黑茶则需要“后发酵茶”。

  本节讲述茶的冲泡与品鉴。每个人对茶的体味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法。很多时候,没有谁沏茶的功夫更高,只有谁沏的茶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所以,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技法能够说明怎样能够冲泡一杯好茶,但却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要求需要指出:首先是洁净。其次是简洁。最后是韵律。此外还有随不同品种茶而变的三个变量:茶具、水温和出水时间。

  本节以青茶冲泡为例讲述冲茶的程序。青茶的冲泡过程:准备茶及茶具、备水、温壶、置(落)茶、洗茶刮沫、冲泡、分茶、点茶、奉茶和品茶。

  本节讲述茶的品鉴。我们对茶的品鉴一样受到心理学的支配,同样的茶在不同的场合下品,味道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茶艺师除了能够把握茶的“火候”,还要能够把握人的“火候”,整个冲泡的过程不只是考虑到如何把茶冲好,还要考虑到如何通过音乐、语言、光以及气味等因素把饮茶者的状态调整好。

  本章讲述茶的起源之争、茶文化的世界化、茶的感悟以及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是起源于中国云南,在中国长江流域长期种植的经济树种。以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尖锐的批驳,而是润物无声的感化。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要点是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

  实际上,多年来人们认为茶属中作为饮料用的茶树都属于一个种,它就是1753年由瑞典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氏命名的茶种原产中国。印度阿萨姆等最早发现的茶树,是从缅甸北部逐步引种过去的。茶是起源于中国云南,在中国长江流域长期种植的经济树种。

  本节指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要点是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以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尖锐的批驳,而是润物无声的感化。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修炼,经过这种修炼才能海纳百川,才是一个气度大,胸怀宽的人。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征服的从来不是星辰大海,需要征服的只是你的心。

  本节通过佛学中的空与色的辩证关系揭示喝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渴,还要感悟人生的意义。这个感悟就是寻找修习茶文化的一个统领总纲“茶禅一味”,就是“心”。这里的心包括凡人心的境界和求道之心,或圣人之心境界。

  “茶禅一味”直指人心,修习茶文化时,前一个凡人心是必须的,是不能也不可随意摒弃的“形而下”。后一个圣人心是我们追求的,可能一生都达不到的,但却是最为高级的。这个从凡人心追求圣人心的过程,就是从“色”到“空”的过程,就是非常道。

  本章主要讲述主要茶具的种类和特点、如何辨别茶的品质、茶相关的礼仪、茶文化与茶艺的异同以及商业背景下的高价是对文化的认同。

  本节主要讲述宋瓷之美,及其文化内涵。如果说青色代表了中华民族根植于内心的崇尚自然、含蓄内敛的审美文化,那么宋瓷则是中华民族审美观通过线条优美的器物造型、如冰似玉的釉色质感、巧夺天工的烧制技术在瓷器上的艺术再现,而汝瓷,是宋瓷的佼佼者,是巅峰。

  本节主要讲述紫砂之重,及其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偏重于精神层次,这就是世家子弟与暴发户的区别。中国文化并不否定物质基础,反而中国文化是建立在极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并不是所谓的穷酸。

  人类文明的根本是在礼节约束下的种植繁衍。个体生长和种族延续的主要矛盾,“饮食男女”。人是知礼的,是礼让人超越了生物性具有了社会性,这也是人超越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那就是修习茶还具有“止下”的功能。茶礼就是是人伦之礼。茶礼主要是通过“寓意”和“隐晦”来表达人的感情,体现人的修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茶礼是要灵活掌握的,是要终生学习和不断修正的。

  现代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源于缺乏仪式感。仪式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茶与水的相遇,就是一种仪式,是茶的初嫁,是一场茶与水的婚礼。一器一物,皆有感情,皆有灵性。生活平淡如水,我们只需认认真真地喝一杯茶,让喝茶有庄重的仪式,懂得欣赏生活,敏感地捕捉幸福,我们的生活才会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中国文化中“道”和“艺”这两个层次也可称为“本”和“末”。人做事首先要“知本”,然后“求本”,以“本”为最终归宿。“道”是形而上之学,“艺”是形而下之学。学习要“下学”和“上达”,这也相当于“艺”与“道”的关系。茶文化不是知识,修茶文化不是学茶。茶文化修习的层次,可以简单地分为术、艺和功夫三个层次。

  茶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不太一样,有着很强的文化属性。茶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就像葡萄酒一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这些属性和口味结合,市场细分起来有很大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经济规律。

  本章主要讲述龙井茶的特点和产地、大红袍的特点和产地以及普洱茶的特点和产地,以及相关的文化典故和鉴赏技术。

  西湖龙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井茶“翠而绿”、“香而清”、“淡而远”、“醇而长”是龙井茶的品质特征。辨别龙井品质需要结合视觉、味觉和触觉,根据西湖龙井茶叶“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征判断真假优劣。主要有一看色泽、二观外形、三闻香气、四品茶味、五捏干湿五步。

  本节介绍大红袍的前世今生。先探究大红袍这个名字的起源,再探究一下大红袍母树今何在。关于大红袍名字的起源,主要采取“状元报恩说”。大红袍母树的的指代,实际上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转化为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继而又转化为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

  本节通过诸葛亮兴茶的典故介绍茶叶在古代政治经济体系中对内有茶税定山河的作用爱体育,对外是重要的安边的战略物资。思茅,就是现在的普洱市,普洱茶的集散地。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

  本节主要讲述与酥油茶有关的文化和礼节。酥油茶正是像产自高原的酥油和产自内地的茶水融一样的藏族与内地多民族的同胞之情。

  白族三道茶,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广义茶中的“花草茶”,真正的以花入茶。是以花卉植物的花蕾、花瓣或嫩叶为材料,经过采收、干燥、加工后制作而成的保健饮品。一般特指那些不含茶叶成分的香草类饮品,所以花草茶其实是不含“茶叶”的成分。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爱体育。它是广东、香港、澳门地区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凉茶是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祛火除湿等功效的饮料。

  本章介绍茶的审美,通过茶的天然之色与审美、茶的形态与审美和茶的味道与审美系统讲述茶之美与中国文化的密切结合。

  对于一杯茶,最直接的第一印象就是绚丽的色彩。仅就六大茶类而言,色系包含了绿(叶绿素)爱体育、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红(花青素及黄酮醇氧化产物)三原色,以及由不同比例调和而成的全谱系多层次的色彩。

  人是审美的主体,因此审美是具有主观性的。但一个民族的审美却是客观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者,美也,人为四大之一,而人独美。人之美,在于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洋溢在人对于至理的追求。

  茶的形体也是多样的,也是美的,茶的形体美应该从均匀、比例和韵律三个方面评判。茶叶的形状是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项目,也是区分茶叶品种、花色的主要依据。各种各样的茶叶形状,都是不同的加工工艺的结果。龙井茶扁平光滑的外形,是用双手在锅中炒出来的,只有熟练的制茶技工才能炒制出优质龙井茶。安化松针、南京雨花茶都是针形茶,其制造技术也十分高超。浙江的珠茶,形似一颗颖绿色的珍珠。

  茶香,有高低、有浓淡、有长短、有纯杂、有鲜陈、有高扬沉闷、有花香果香,还有清香、嫩香、甜香、毫香、蜜香、醇香、火香、松烟香等等。香之于茶,不但适用于嗅觉,大约连味觉都可以一并承载了。由其生长的地域气候环境、茶树品种树龄和加工工艺天然形成,称之为茶的“本香”,或“真香”。除茶的“本香”外,还有茶之“借香”。

  茶味以苦为主,兼有甘的一面。茶味苦,甘,微寒,无毒。归经,入心,肝,脾,肺,肾脏。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茶性的变化然而,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季节的茶叶、茶树的不同部位等都将影响茶的药性。除药性外,茶里还包含甘、苦、滑、涩。

  在茶文化里,“工夫茶”与“茶功夫”也是有所不同的。清代“工夫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民国之后,岩茶少有冠以“工夫”,“工夫”则全指红茶。“茶功夫”则是指富涵文化的泡茶之法,是茶之美的最外在体现。茶功夫体现在神、美、质、匀和巧这五个字上。

  本章主要讲述茶对人类的有益之处。主要讲述饮茶与养生、饮茶与中国文人的浩然之气以及饮茶与心理健康调节。

  未病就是一个已经具备发病因素的看似健康的人。茶可治未病,就是说修茶是预防现代人的疾病。但茶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药不能包治百病。长期修茶可以从心里和生理两个方面预防疾病,避免后期服药。茶有如下功效:化解中毒、抑制和抵抗病原体、利尿解乏、预防龋齿、延缓衰老、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美容护肤、有助于醒脑提神以及降脂助消化。

  修习茶文化就是汲取儒、释、道三家智慧,培养个人气质。归纳来说,就是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说到养心,我们从喝茶的境界谈起。初接触茶的人,养的是诚心。后来发现同样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才是发现了真心。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茶,遇水舍己成饮,本质是告诉人们要施舍,要放下。养心,是求圆满。这世间的圆满只是你自己放下了而已。

  本章从信、真、诚和化的角度谈修习茶文的感悟。茶的味在于取舍,人生的幸福在于看淡得失。学习茶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品味和人生境界。

  学习茶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品味和人生境界。提高人生境界就要打破自己一切执着和妄想。茶在全球的扩散,遵循了一个铁律:先是药品,可以救命;后是神品,可以通灵;再接着是妙品,可以舒心;最后才是饮品,可以解渴。现在我们讲,茶几近于道正是由于茶是神品,可以通灵。

  “道”不是语言能讲得清楚,道是用来行的,只能从实践中了解体会“道”。我们闻道时时,闻道刻刻,天地运行,日月穿梭,这就是大道。求道,并不是给答案,而是要引起大家的思考,引起争论,而不是给出结论。‍‍引起争论的意义,往往比得出结论的意义更大,因为问题总是越辩越明。我们在修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静静等待,有一天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因为到那时所有的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经站在更高的境界去看问题了。

  茶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茶是奢侈品。从经济意义上看,奢侈品实质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上的奢侈品。一个能够喜欢精神上的奢饰品的人一定是富有想象力的。因为这个人能够理解看不见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是我们贫穷。

  本节通过兰亭序流传和陆羽点茶两个典故讲述,诚是茶的本质所在,也是茶的精神所在。种下什么种子,就回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本节通过“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讲述“茶禅一味”中“和”的境界。

  本节通过区分“教科文”这三个概念解读“有教无类”。指出文化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的特征,应该比较的是这个群体的“共性”。因此,对于文化问题,应该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文化问题,更多时候,是区别于科学的,不是居于庙堂的,而是处于江湖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评判的。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却需要被这个文化共同体所认同的。